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漂浮式光伏项目并网发电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04-04

   3月28日,由中国能建安徽院、建筑集团联合总承包建设的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漂浮式光伏电站项目——阜阳市南部650兆瓦光伏EPC项目一期250兆瓦全容量并网。

 

绿色转型的“试验田”

  项目所在地安徽省颍上县位于淮河、颍河交汇处,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期的管仲、鲍叔牙,战国时期的甘茂、甘罗等都是颍上的杰出代表人物,同时这里还是花鼓灯艺术和推剧的发源地,被誉为“千年古县城”。

  过去一段时间,颍上县矿产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由于多年煤炭的开采,县城逐渐被“掏空”,加之地面沉降和地下水、雨水不断汇集,形成了如今万亩塌陷湿地,给生态环境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解决沉陷区这块“不毛之地”?中国能建建设者创新性地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光伏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在水面上建设光伏电站,探索出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项目经理介绍道,阜阳市南部项目全部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以“以光养水,净水养绿,水光互补”为原则,通过合理布局光伏抑制藻类过快繁殖,在常规发电基础上结合“渔光互补”模式发展渔业养殖,实现了水体环境改造,构建了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浅水湖泊水生态系统。

生态治理的“主力军”

  自2016年安徽省启动“两淮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项目”建设以来,中国能建安徽院及建筑集团先后承担过淮南150兆瓦水面光伏电站、颍上古城镇采煤沉陷区130兆瓦光伏电站等多个项目的建设。有了同类项目积累的经验,项目团队对此次的建设任务信心满满,但真正开工建设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个个“拦路虎”。不仅面临清淤清障工程量大、水面作业风险高、设备供货紧缺等严峻复杂形势,更有2022年底两个多月的疫情影响,给项目一期如期全容量并网带来了巨大挑战。

 

  项目一期光伏场区水域面积约4600亩,相当于450个足球场,主要涉及养鱼附属设施、电线杆、钢管、废弃房屋、水下障碍物、离岸浅滩、淤泥等,需拆除清理完成后方可施工建设。项目团队经过多方沟通协调研讨,采用多套特种机械设备全方位开展水域清淤清障,以方阵为单位,标记一块清除一块,仅用20天的时间就将光伏区域杂物全部清理,跑出了“能建速度”。

  46万块光伏组件、3300万个浮体及配件,每一个设备的安装、每一处连接的施工都是精细活,不能有任何差错。如此巨量的光伏组件和浮体,如何高效完成组装施工呢?

  首先,施工人员要在岸边搭建一处平台,用于组件安装及下水。然后将光伏组件及支架安装在浮体上,当组件安装6-8排后,将安装好的浮体推入一半到水中,再在平台上继续拼接后续浮体,直到单阵列安装完,最后由施工船只拖拽至水面上。这样既节省施工场地、提高工作效率,又便于安装就位。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现场踏勘到方案设计、从项目实施到首批发电,从汗流浃背的夏日到寒风凛冽的冬日,再到春意盎然的春日,一路走来,项目团队坚持不懈,攻坚克难,最终高效完成项目一期全容量并网的任务。

惠及民生的“钱袋子”

  如今的采煤沉陷区一改往日荒芜的景象,呈现出勃勃生机,水面上成片的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水面下一条条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家门口的环境变好了,清澈的湖水不仅能提供清洁发电场所,还能发展渔业,曾经的“包袱”变成今日的“财富”,看着眼前这块“福地”,心里格外开心。”附近的村民笑着说。

  据了解,这里的村民以前都是以采煤为生,缺少其他产业支撑。项目建设不仅推进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采用了“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建设模式,有效将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光伏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让废弃的沉陷区成为村民的钱袋子。除水面租金、养鱼收入外,在建设过程中项目还为附近村民提供将近100个临时就业岗位,直接帮助村民增收。

  该项目直接拉动投资20亿元以上,推动国内能源开发与装备制造上下游产业在阜阳的发展,带动新型风电、光伏制造、储能、电力电子器件装备制造、5G通信、能源大数据等产业链在阜阳壮大,预计产值可达上百亿元,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好一座电站、造福一批群众、带动一方经济...这是中国能建建设团队坚定不移努力的方向,如今已经变成现实。